


“高净值家庭”标准出炉,中国总共有211万户,你家达标了吗?



同日,胡润研究院更新数据称,中国净资产超千万元的“高净值家庭”达211万户,较2024年增长2.1%。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财富逻辑?疫情后经济波动下,为何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仍在逆势增长?普通人与这一标准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标准之争:从600万到千万的财富门槛
高净值家庭的定义长期存在争议。胡润研究院2023年报告首次提出“家庭净资产超千万元”的核心标准,涵盖房产、股票、企业股权等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值。
而金融机构的标准更为严苛——招商银行将“私人银行客户”门槛定为金融资产1000万元,且需剔除自住房产和负债。若按此计算,达标家庭仅15.3万户,不足总户数的0.05%。
地域差异进一步模糊了标准。一线城市中,北京一套市值千万的房产可能因贷款300万而净值仅700万,勉强达标;而在三线城市,500万净资产即可跻身高净值行列。
这种割裂折射出中国财富结构的复杂性:2024年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高净值家庭占全国总量的42%。
财富图谱:211万户的构成与流动
高净值家庭的财富来源呈现鲜明特征。2025年数据显示,54%为企业家,其企业资产占总财富的63%;34%为金领(企业高管),依赖股权分红和高薪;仅5%为房产投资者,较2020年下降5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直接相关——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较2019年峰值下降37%,深圳、杭州等地投资性房产价值缩水超20%。
财富增长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2021-2022年,高净值家庭总财富增长2.5%至164万亿,而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3.9%。
一位北京私募基金经理透露:“高净值客户通过并购低价资产、参与Pre-IPO项目,年化收益可达15%-30%,这是普通投资者难以触及的赛道。”
地域分化:粤港澳与长三角的财富竞赛
地域分布上,广东以30.7万户高净值家庭居首,北京(30.6万户)、上海(27.1万户)紧随其后。若将香港(20.8万户)、深圳(7.9万户)、广州(7.26万户)纳入统计,粤港澳大湾区高净值家庭占比超全国三分之一。
长三角地区则以62万户的数量形成另一极,杭州、宁波等城市近三年增幅达4.2%。
这种集聚效应催生了独特的财富生态。深圳南山科技园某创投机构负责人称:“2024年,我们接触的60%项目来自新能源和生物医药领域,这些领域的新晋高净值家庭占比达38%。”
而上海陆家嘴的信托公司则推出“家族办公室”服务,单笔管理规模门槛已从1亿元提升至3亿元。
政策博弈:从税收改革到教育平权
面对财富分化加剧,政策调控持续加码。2023年启动的金税四期系统,通过大数据追踪资产流动,仅2024年就催生网红、明星补税案例127起,补缴总额超14亿元。房产税试点范围从上海、重庆扩至杭州、深圳,多套房持有成本年增5%-8%。
更受关注的是《遗产税草案》的推进——参照日本55%的税率,千万遗产或将缩水至450万元。
教育平权成为另一抓手。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将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提升至15%,职业教育补贴增加至人均1.2万元。广东某技校校长透露:“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起薪已达8000元,超过部分本科专业。”
#未来图景:2025年的财富分水岭
胡润研究院预测,2025年高净值家庭数量将突破400万户,其总资产预计达218万亿,占全国总财富的67%。但风险亦在累积——2024年高净值人群经济信心指数降至6.8分(满分10分),黄金取代房产成为投资首选,配置比例从12%跃升至18%。
一位浙江制造业企业主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2年抛售杭州3套房产套现2000万,转而购入黄金ETF和新加坡家族信托。
“房产流动性太差,而信托能规避未来的遗产税。”他坦言。这种选择折射出高净值人群的避险焦虑,也预示着财富管理市场的深层变革。
当我们在讨论211万户时,实质是在审视一场静默的财富迁徙。从房产到股权,从储蓄到信托,从税收规避到代际传承,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个体与时代的博弈。或许正如《2025胡润财富报告》扉页所写:“这不是终局,而是新规则下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