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家办健康

新家办健康 | 高净值家族的养老难题,靠机器人能解决多少?

Takira Takira
时间 2025-10-14 18:26:03
浏览量 65

图片

2025年春晚,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一个空翻引爆社交平台时,这只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切面,实际上,关于机器人在实景当中应用的竞赛,早已暗流涌动。

图片

国产机器人在制造、物流和医疗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发展和应用,更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能跑、能跳远还会后空翻。在养老领域,大小便机器人、喂饭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也不时见诸报道。而适老化的需求,则被认为是在人们生育意愿降低的当下,最迫切也是利润最丰厚的蓝海。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搭载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联合推出的HOMIE外骨骼,为养老护理领域带来新的应用可能。

图片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居家服务机器人“小五”,能够在真实人居环境中完成行走、搬运物体,帮助老人取快递、抱老人起床,解决诸多实际养老场景中的切实问题。

图片

中科源码的智慧康养管家“洋洋”,可实现跌倒秒级呼救、用药按时提醒等功能。

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的双臂机器人能抱起90公斤的老人、协助翻身,柔性触觉传感器使其动作轻柔。

图片

当然,我们离拥有完全自主的机器人厨师或女佣还远得很,但每家都有老人,也就说明基本上每家都有需求。上述场景依然揭示了一个值得期许的未来——机器人正在为每个家族,重构一种新的养老图景。


图片
为什么家族需要
养老机器人?

养老,从来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更是整个家族必须面对的系统工程。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数据,亚洲超高净值人群的平均寿命目标普遍比社会均值高出8-10年,但随之而来的,是照护缺口正在被放大。

先来几组数据:

◆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

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仅50万,人才缺口达550万,且30-50岁年龄段出现结构性断档。50岁的护理员照顾60岁的老人,正在成为中国养老机构的真实写照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到2035年将突破4亿,其中高净值人群呈现明显的“双高”特征:一方面拥有更强的健康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在长寿过程中更容易面对慢病、康养和居家护理需求的长期化。

近年来,家族依靠高端医疗资源、私人医生、跨境就医等方式来维持健康资产配置。但问题在于:医疗解决的是“治”,而不是“养”。真正困扰家族成员的,是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养老陪护、生活自理、认知衰退等现实难题

这正是养老机器人切入的空间。所以,当几十年前的玩笑话:未来谁帮助我们养老?机器人吗?”,必将成为现实。

图片


图片

全球养老机器人

走到哪一步了?

如今,养老基本算是全球家族的难题。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当前的10%上升至16%

因此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日本领跑应用端,将机器人护理纳入国家战略。2016年修订《护理保险法》明确支持机器人辅助护理,目前已有上百种产品进入市场。典型如CyberdyneHAL医疗外骨骼,帮助长者站立行走;Paro治愈型海豹机器人,能有效减缓认知症长者焦虑情绪,已进入多家日本养老机构。

图片

欧洲强调功能性德国MEDISANA的健身康复机器人、英国PAM系列机器人帮助失能老人起床、沐浴,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损伤。

美国创新活跃Trio Robotics聚焦安全监控,Robear研发抱起病人机器人,Intuition RoboticsElliQ则专攻老年社交陪伴,可通过语音提示服药、建议活动,甚至主动发起视频通话。

反观中国,市场仍处早期但发展迅猛。傅利叶智能的康复机器人已入驻数百家医疗机构,大艾机器人推出下肢外骨骼助行设备,而蔚蓝科技、松灵机器人等创业公司正从不同场景切入。

图片

政策支持也在加码。北京对采购符合标准产品的养老机构给予最高50%补贴。今年2月,由中国牵头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正式发布,率先为产品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划定了国际坐标;

图片

市场规模也在加速膨胀。根据IDC2024年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00亿美元。尤其在亚洲市场,人口老龄化和家族财富增长的叠加效应,使其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康养赛道之一。

不过,现实挑战也存在。机器人在人机交互的自然度、医疗合规性以及服务场景落地等方面仍未完全成熟,这意味着它们在大规模进入家族生活前,还需3-5年的打磨。


图片

养老机器人

怎么用才有效?

在未来,一台养老机器人要真正派上用场,关键在于能不能自然地融进家里的日常,而不是摆在客厅里“看上去很贵”。避免花了大价钱,机器人进门时全家期待很高,几个月后它却安静地待在角落里。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生活和机器没有接上。

不同的长辈需要的帮助差别很大。有人刚做完膝关节手术,最需要的是每天的步行辅助;有人开始有记忆衰退迹象,更需要提醒吃药、陪聊天;还有人卧床时间长,需要翻身或搬动的协助。如果机器人只是一个万能助手,而不是针对这些具体需求来设计,很快就会被嫌弃。

图片

数据也得跟得上,但并不是一堆专业报表,而是让家里人和医生都能看懂、能用的记录。比如它能把睡眠情况、血压变化直接同步给家族医生或护理人员,让他们及时判断是否需要调整饮食或运动计划,这才有意义。

最后是感受的问题。对不少老人来说,陌生的机器一开始多少有点冷。让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渡让长辈们互相交流用法,慢慢习惯把它当作“家里新来的帮手”。

所以,康养机器人不该被看成一次性买回来的科技产品而是一种长期照护方案,需要时间去调试和陪伴,才能真正成为家人日常的一部分。

 

图片
家办如何布局
养老机器人赛道?

在家办的资产配置里,健康是最稳定的长期主题之一。如今,养老机器人正逐渐从消费支出变为投资机会。

◆  第一,使用与投资并行。部分养老地产、康养社区中可以引入机器人,并同步投资上游企业,以实现“先用后投”。这种模式既满足家族成员的实际需求,也能为家办捕捉产业成长红利。

  第二,关注跨界机会。养老机器人不是单一赛道,而是AI、硬件、医疗、地产的交叉点。对家办而言,投资不必局限于机器人本身,也可以切入康复算法、传感器、护理服务平台,形成组合式配置。

  第三,提前布局监管与伦理。机器人触及健康数据和隐私,意味着未来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

图片

整体来看,养老机器人对家族而言,不只是一个新的消费品类,而是长寿资产配置的前沿标的。它们解决的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财富拥有者及其家人,在更长的寿命里,依旧保持体面的生活质量。

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技术成熟、市场教育完成,养老机器人很可能成为家办健康投资组合里的必选项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