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办传奇 | 贝氏家族: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凭什么兴盛600年?(上)
时光荏苒,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辞世已届六载(2019-2025)。
据新浪财经消息,筹备七年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全球首展,将于2025年4月登陆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建筑界"光影诗人"的首次全面回顾展,此次展览将系统呈现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50余项经典作品,以及普利兹克建筑奖等30余座奖杯原件。
贝聿铭因许多震撼人心的建筑作品而被人熟知:从巴黎协和广场的玻璃金字塔(1989)重构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到苏州博物馆(2006)演绎"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东方美学,他的作品横跨四大洲,荣获包括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1983)在内的50余项国际殊荣。
贝聿铭在设计的金字塔前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建筑巨擘出身于跨越六个世纪的传奇家族——苏州贝氏。《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这个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崛起的名门望族,却创造了"十七代不衰"的家族神话。
从元代著名医药学家贝兰堂奠基,到清代颜料大王贝润生重修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再到当代哈佛精英辈出,完美诠释了家族文化传承。
鼎盛时期,贝氏家族坐拥上海滩千栋房产,在姑苏古城建有占地十亩的贝氏祠堂,其"耕读传家"的门风培育出金融家贝祖诒、建筑大师贝聿铭、化学博士贝聿琳等杰出后裔。
有人称贝氏家族是"中国真正的贵族",他们用十七代人的家族文化坚守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定律;他们在时代变迁中守护文脉,在东西交融中传承精神。
当我们凝视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凝固的艺术,更是一个家族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从古至今的传承
贝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要追溯到明朝时期。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在战火中奠基。浙江兰溪的贝氏族人贝兰堂肩挑药担,率族人穿越富春江南下。这支源自西周召公奭后裔的古老家族,历经宋元鼎革,终于在苏州阊门外停下脚步。阊门作为大运河漕运枢纽,见证了贝氏家族与这座水城的命运交织。
贝兰堂在南濠街开设的“贝氏药局”,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为信条。他首创的膏方制剂“贝氏活络丹”,融合吴地药材与北方炮制技艺,成为明清两代漕帮的“水上仙药”。
四代人接力经营,至乾隆年间,贝氏已位列“苏州四富”,坐拥阊门至枫桥的十里药肆。
贝氏族谱(部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世孙贝慕庭做出影响家族命运的决策——在山塘街修建“承志堂”。这座三进宅院的正厅高悬“耕读传家”匾额,暗合苏州士商“儒商一体”的生存智慧。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让贝氏在乾隆朝的捐官热潮中保持清醒——他们选择投资苏州紫阳书院,而非换取虚衔。
嘉庆年间,八世孙贝启昌敏锐捕捉到国际贸易的先机。他在广州十三行设立“贝记洋行”,将苏州绸缎与贝氏秘制颜料销往南洋。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家族转型的催化剂。十三世孙贝润生在上海虹口创办“谦和颜料行”,独家代理德国拜耳染料,垄断长江流域染布市场,获称“颜料大王”。
与此同时,贝哉安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1915年,他参与创办上海银行,首创“零存整取”储蓄模式,资本金从70万两白银增至1936年的5000万元。更具远见的是,他推动中国银行引入现代会计制度,培养出中国首批专业银行家队伍。这些探索,使贝氏成为近代中国“金融黄埔”的重要源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贝氏家族完成两项文化工程:贝润生斥资80万两白银重修狮子林,将私家园林变为族学场所;贝哉安创办苏州第一所新式幼稚园,聘请日本幼教专家。
这对堂兄弟的“双城记”,折射出传统家族向现代文明的蜕变——狮子林的假山石舫成为建筑课堂,幼稚园的蒙童诵读声取代了祠堂的祭祖钟鼓。
少年时的贝聿铭在狮子林贝家私宅
家训传承,教育兴族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立冬,苏州狮子林的银杏飘零。贝润生握着刻刀,在花岗岩碑廊上深深刻下30字家训:"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这位从阊门药铺学徒成长为"颜料大王"的商业巨子,在王朝崩塌的前夜,完成了对家族命运的终极思考——当科举废止、西风东渐,唯有将财富转化为"公有之产"的教育投资,才能让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后来教育投资便成为了贝氏家族的核心战略。
贝哉安1901年创办的上海澄衷学堂,成为家训落地的重要支点。这所中国最早的私立新式中学,首创"商科+国学"双轨制,其《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百科词典"。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澄衷的图书馆有《天演论》《新民丛报》,让我知道除了贝氏家训,还有更大的世界。"这种格局,在贝祖贻送子留学时达至巅峰——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带着父亲手书的《家训抄本》赴美,行李箱底层压着狮子林假山石拓片。
贝祖诒与夫人——民国名媛蒋四小姐蒋士云
家族《肄业录》记载数据:自十三世(1880年后)起,贝氏家族90%子弟接受新式教育。哈佛、麻省理工的毕业证书,取代传统捷报,在贝氏祠堂形成"荣誉碑林"。
抗战前,家族已培养17名博士,涉及建筑、医学等学科。贝聿敏(贝聿铭堂弟)成为中国首位哈佛经济学博士,其论文《家训资本与现代性》至今仍是家族教育的经典教案。
贝润生1928年创设的"贝氏教育基金",将谦和颜料行49%股权注入,规定"收益永不分割,仅用于教育"。
这种"所有权与收益权分离"的设计,比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教育信托还早了6年。
时间来到1949年,当红旗掠过苏州河,贝氏家族的第十七代传人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贝氏家族六百年辉煌,在时代巨轮的轰鸣中迎来宿命般的转折——这个曾与王朝兴衰共沉浮的望族,即将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
公私合营的浪潮里,狮子林的假山石舫倒映着新政权的朝阳,贝氏祠堂的族谱上,开始记录从未有过的身份:工人、教师、普通市民。
那些在抗战烽火中守护的账册,如今工整誊写着资产移交清单;曾经的金融巨子贝祖贻,在太平洋彼岸收到故乡来信,信纸里夹着半片狮子林的银杏叶——这是家族留在故土的最后信物。
历史的接力棒,正悄然递向那位在哈佛讲堂重构中西建筑对话的游子,他的名字,为家族保留了传承的火种。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
深度解读!新易盛(300502.SZ):从财务数据看AI浪潮下的光模块之王
行业洞察- 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十五五”开门红:政策、资本与AI如何引爆下一轮增长?
2025-11-07 10:01
新家办盘点- 新家办传承 | 年入百万以下,他们正在改写中国的财富版图
2025-10-09 09:39
新家办健康- 新家办健康 | 家族三代人如何看待体检?认知差距逐代递增
2025-10-10 09:30
家办一线- 家办一线(10.28-11.3)| 钟睒睒四度登顶中国首富;我国信托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农业银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银行
2025-11-04 08:44
家族办公室- 新家办观察|越来越多企业家“悄悄”把资产转去了香港
2025-10-15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