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三份“遗产”!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百年,杨振宁始终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倾尽心血。
回顾杨振宁的人生轨迹,从清华园到诺贝尔奖,其个人成长与家族传承的脉络,为我们当代的家族提供了启发:真正的传承,远不止于财富的转移,更是学识、品格与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杨振宁走了,但他留下了三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段跨越世纪的归途。1929年,年仅7岁的他随父亲杨武之入住清华园,在这里他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踏上国际舞台,这一别就是26年。
在美期间,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7年,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这项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
尽管事业辉煌,但杨振宁始终心系故土。2003年,81岁的他决定回国定居,受聘于清华大学。2015年4月1日,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在浙江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杨振宁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科学财富遗产:
仰望宇宙
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界的贡献究竟有多重要?
简单来说,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曾被英国权威杂志《自然》评选为“人类100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和他同在榜上并列的有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
1956年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因此在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著名华裔物理学家、MIT数学系教授郑洪形象解释:
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60年前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相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其中的头等——爱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奖。
而杨振宁更重要的贡献,是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起初,这项理论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在随后半个多世纪中,这个理论却重塑了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
1994年,杨振宁因“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成就获得美国鲍尔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与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时间证明,杨-米尔斯理论是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甚至后来的许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是在杨-米尔斯理论的框架内做出的。再后来,杨-米尔斯理论还带来了数学领域的进展和突破。2019年的阿贝尔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其中部分成果就是对杨-米尔斯方程的拓展。
物理学家戴森在一篇《鸟与青蛙》的文章里这样评价杨振宁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一只鸟的贡献,她高高翱翔在小问题的雨林之上,而我们大多数人在雨林中消耗着我们的一生。”
学问传承遗产:
家族传承、叶落归根
在学问上,杨振宁有着来自父亲的传承,而当他自己作出成就后,又将这份传承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父亲杨武之是一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曾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可以说,杨武之开启了杨振宁学术生涯的第一站。1929年,杨武之受邀请到清华参与筹建数学系,7岁的杨振宁跟随父母住进了清华园。在这里,杨振宁在数学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异禀与独特兴趣。
母亲罗孟华、父亲杨武之及杨振宁(从左至右)
在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打开了物理世界的大门。包括清华、北大、南开在内的多所北方大学迁往昆明,将当时最精英的人才集聚,为他日后研究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夏天,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在美国学习期间,杨振宁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物理实验,他在指导教授泰勒建议下,转向理论物理研究。从此之后,杨振宁在理论物理领域大放光彩,拿下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一系列学术奖项。
回国后,杨振宁在清华任教,凭借其学术声望和人脉网络,同时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的科学家。往后任教的晚年,他将一生的学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学子。
82岁时,杨振宁仍愿意走上讲台,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在学生的记忆里,他“没什么架子,上课从来不点名,鼓励大家踊跃提问”。他还常常勉励学生“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并认为“这是对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他曾表示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父亲杨武之到临终时都没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的选择。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他认为,“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武之夫妇与杨振宁一家团聚时的合影
客观而言,结合当时国外内的理论物理学界研究状况,杨振宁在美国做研究,不仅能得到更充足的经费支持,也更便于在国家上交流与访学,才能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毫无疑问,身在异国的杨振宁一直心系祖国。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关系中断多年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返航后,他积极推动中美交往,促进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1980年,杨振宁创建“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大批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杨振宁的家国情怀远不止于此。他在海外取得了最高科学成就,却在晚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一切,将最后的时光全部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
但遗憾的是,杨振宁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壁垒,物理理论的晦涩,使得公众视野往往更容易聚焦于他的个人生活。比起坊间热议的婚恋话题,他身上的智慧和贡献,更值得重视。
再联想到1975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的致辞早已道明心迹: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杨振宁走了,却为我们留下了三份遗产——科学财富、学问传承和家国情怀,这些共同构成了家族传承的典范:以文化底蕴为基,以家国情怀为魂。薪火相传,精神不灭,这恰是家族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根本。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
深度解读!新易盛(300502.SZ):从财务数据看AI浪潮下的光模块之王
行业洞察- 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十五五”开门红:政策、资本与AI如何引爆下一轮增长?
2025-11-07 10:01
新家办盘点- 新家办传承 | 年入百万以下,他们正在改写中国的财富版图
2025-10-09 09:39
新家办健康- 新家办健康 | 家族三代人如何看待体检?认知差距逐代递增
2025-10-10 09:30
家办一线- 家办一线(10.28-11.3)| 钟睒睒四度登顶中国首富;我国信托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农业银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银行
2025-11-04 08:44
家族办公室- 新家办观察|越来越多企业家“悄悄”把资产转去了香港
2025-10-15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