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家办传承

梁启超凭3个理念,让9个子女承包建筑、航天、考古半壁江山

Takira Takira
时间 2025-11-10 14:00:59
浏览量 24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说的正是梁启超家族。

在二代接班成为普遍难题的今天,百年前的梁启超却交出了一份满分的家族传承答卷。从建筑宗师、火箭专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到军官,他的九位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极大成就,可以说是组成了一个梁氏专家天团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却对现代家族教育二代的思想有指导性学习意义

图片

梁启超

 

图片
梁启超家族的“专家天团”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倡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这些身份外,梁启超也被不少学者称为“中国家教第一人”。

这实在不算过誉,因为他的9个子女个个都堪称栋梁之才,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1、长女梁思顺(1893-1966):妥妥的诗词达人

早年在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求学,不仅编纂了《艺蘅馆词选》,还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把对诗词的热爱活成了事业。

2、长子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建筑界的“领路人”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拿下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而妻子正是集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于一身,还主导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林徽因,两人堪称业界神仙眷侣。

3、次子梁思永(1904-1954):考古领域的“拓荒者”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凭着对考古的执着与钻研,成为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也是近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为中国考古事业铺下了重要基石。

4、三子梁思忠(1907-1932):热血报国的炮兵上校

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怀揣着爱国之心加入国民党十九路军,主动投身淞沪抗战。可惜的是,他在前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用青春践行了报国之志。

5、次女梁思庄(1908-1986):图书馆学界的“深耕者”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深耕图书馆领域,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用专业能力为知识传播搭建桥梁。

6、四子梁思达(1912-2001):钻研经济的学者

在南开大学拿下硕士学位后,专注于近代经济史研究,还参与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用笔墨记录下重要的经济发展轨迹。

7、三女梁思懿(1914-1988):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

先后就读于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毕业后投身社会公益与国际联络工作,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用行动传递温暖与责任。

8、四女梁思宁(1916-2006):投身革命的宣传者

日军侵华让她被迫辍学,受三姐梁思懿的影响,她毅然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革命军人,长期坚守在宣传岗位上,为革命事业发声。

9、五子梁思礼(1924-2016):中国航天的奠基人

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深耕导弹与火箭控制系统领域,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1987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用技术助力国家航天梦。

图片

梁启超9位子女的成就

 

图片

梁启超为什么能

培育出优秀的后代

梁启超究竟做对了什么,能将9个子女悉数培养成才?通过拆解其家书与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其核心教育心得分为3点:

1、坚持和子女交流,既做严师也做挚友

在子女们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坚持与他们保持书信往来。在教育上,梁启超有两个原则,一是“严”,二是“爱”。在学习和做人方面“严”字当头,在生活上以“爱”相扶。尽管公务繁忙,他却与子女保持着极高频度的书信往来,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他们教诲和爱。

他把子女做独立的个体看待,既做严师又当挚友。子女成年后仍保持年均50封书信往来,其家书中超过70%内容涉及思想引导,仅20%讨论具体课业。在聊天交流中延伸教育思想,渗透人生理念。

他在信中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传递出脚踏实地、专注过程的人生态度,鼓励子女既不骄矜自满,也不怯懦退缩,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

图片

梁启超写给长女思顺的家书手迹

2、鼓励子女们学习,支持他们找到感兴趣的领域

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注重孩子的兴趣、个性和志愿。在梁思庄选择专业问题上,他表示:“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拘泥于我的话。”鼓励女儿根据自身兴趣自主抉择,充分体现了因才施教的教育智慧。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梁启超的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图片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1908年于双涛园合影

3、注重学习过程,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对于孩子的学业,梁启超表示做学问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一样,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他在书信里对思成写道:“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在给思庄的信中写道:“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塑造一个精神世界丰盈的“全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图片

梁启超与家人合影


图片

家族如何从中借鉴

在梁启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9个子女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勤奋刻苦、学贯中西却又谦逊低调,默默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并且传承了父亲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也恰恰是梁启超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一点,即家国理想与家族责任的结合。在梁启超看来,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培养健全的人格。而“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让子女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

简而言之,梁启超的子女们没有一个人将家族责任理解为继承父亲的政见和事业,而是将其升华为:以最高的专业水准,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做对国家民族最有价值的事。

这种将个人兴趣与时代、国家命运相连接的教育理念,为子女们的奋斗提供了远超个人名利的精神动力,让他们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恰恰是现代中国家族所需要借鉴的。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一个家族的延续提供了超越金钱的框架,而家国理想与家族责任相结合,则为家族成员持续奋斗提供了家族凝聚力。

所以现代中国家族努力的方向很明晰:将“修身齐家”的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家族传承的有效工具时,可以更好地帮助家族打破周期、行稳致远。一个有使命感、有社会担当的家族,才能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

回到顶部